成都立即送物流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听这里有志愿者平凡又伟大的心灵回响 [复制链接]

1#

主播君的话

一场疫情,让武汉面临着很多问题。以前自然而然的衣食住行、求医问药,都成了全新的挑战。成千上万的青年志愿者,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另一种“基础设施”。

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疫召唤了无数凡人英雄,激发了无尽人间大爱。在湖北,在武汉,来自天南地北、各行各业的志愿者,因公益而汇聚,又如毛细血管一般,铺展在城市最需要援助的地方,他们构成了疫情抗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也给灾难中的人们带來了精神的激励和夺取胜利的希望。

志愿者队伍的主体是青年,他们中许多人是90后、95后。这些此前备受父兄呵护的年轻人,在危难时刻毅然站出,扛起责任,保卫城市。灾难,给了他们一个集体亮相的机会。让人欣慰的是,这一代青年继承了先辈奉献社会、勇于担当的光荣传统,他们没有垮,更没有怂。而且,在他们看来,这种志愿行为,不再仅仅是单向的输出,而是双向的灌注,他们在服务他人、服务社会的同时,自身也得到提高、完善和发展,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。这种与社会发展同步、与时代精神俱进的志愿理念,正在广大青年中繁衍普及。“武汉现象”是现代志愿观确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

为人抱薪者必使其为社会所尊崇。如此,社会衍化才能向前,人文精神方可庚续。礼赞志愿者,优待志愿者,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响应者,让整个社会响彻伟大心灵的回声!

2月23日,湖北省武汉市华锦花园小区,志愿者们在整理准备送给住户的菜品。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小区的业主。当日上午,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通告,在全市范围内专项招募志愿者,主要在小区内为居民提供食品药品代购代送等服务。10小时内报名人数突破1万。目前,全市在社区(村)服务的志愿者已超过5万人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赵迪/摄

疫情凶猛并充满未知,对家乡的感情,或是医护朋友的一条求助,成为很多志愿者找物资、组织车队最初的理由。

如果没有在除夕刷到那条朋友圈,提前放假的80后武汉快递小哥汪勇可能只会在家等待疫情结束,发愁该如何照料一家三口的生活。

1月24日晚上,他在朋友圈看医院护士的求助:“我们这里限行了,没有公交车和地铁,回不了家,走回去4个小时。”犹豫很久后,汪勇对妻子说:“网点临时需要值班人员,我被派去值班了。”

他打通了护士的电话,告知对方自己只有一个N95口罩,并询问能不能给他带点酒精。护士愣了:“我没想到会有人接这个单。”那时,距这位护士发出求助信息已过了5个多小时。

90后志愿者华雨辰,是武汉青山区钢花小学一名音乐教师。她想做志愿者,是因为“微博上有很多对武汉不好的评论,看到后很难受”。华雨辰说:“或许每个人都有拼尽力气想去守护的,而我想守护的是我的家乡武汉。”当她得知团青山区委招募志愿者时,当即报了名。

还有人是因为自己求助,无意间走上志愿者之路的。

曾尧的父亲一月下旬生病住院,他们急需口罩防护。原本他找到捐献物资的校友是为求口罩,结果顺道帮忙送了一趟物资。之后,他也因此加入了帮忙运送物资的行列。

来自四川绵竹的90后女孩王利做志愿者是因为心底的感恩。她是武汉的一名网约车司机,也是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。在巨大的天灾面前,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和救援人员曾给她带来了希望。而今,她主动选择留在武汉,为交通停运后需要就医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帮助。

也有人一腔热血,为无法拒绝的呼唤而来。

据媒体报道,被称为“雨衣妹妹”的24岁成都女孩小刘是一名餐饮行业工作者,2月1日,她了解到武汉许多医护人员吃不上热饭,于是从成都出发,历经14个小时到达武汉,她的团队每天都为医护人员送去-份盒饭。“雨衣妹妹”的称呼来自她起初简单的装备:没有防护服、护目镜,她穿着雨衣,戴着滑雪眼镜和口罩医院。

公里外,吃过年夜饭后,90后长沙小伙儿郑能量把母亲托付给亲戚,开着自己新买的别克车,往“别人想要逃离”的武汉驶去。5个多小时后,他来到了街头空空、不时有救护车疾驰而过的武汉市区。

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,做一名车队志愿者,接送因公共交通停摆而无法回家的医护人员。那时,他在武汉的落脚点,就只有这辆别克车。他的一次性外科口罩,还是到武汉后别人给他的。

2月22日,湖北省武汉市,志愿者王利在对轿车消毒。王利是一名社区后勤保障车队的志愿者司机,负责接送需要就医、买药的业主外出等。在武汉封城前,王利本可以离开,却选择了留下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赵迪/摄

求助,不仅仅是一个数字、一单活儿,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困境。

看到距离自己家不到3公医院发出求助信时,医疗美容医师李小熊还不知道,仅仅4小时,她将从手里只有钱、医院买物资的一个个体,变成了志愿车队队长和募捐人。

除夕夜她发出一条“求口罩”的朋友圈,而后的72小时里,她建了30多个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